新华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news.cn提供.
新华网> > 正文
202405/2114:33:5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多方合力因地制宜 加速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衔接

多方合力因地制宜 加速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衔接

2024-05-21 14:33:5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正在成为加快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支持政策,促进气候投融资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加速搭建,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创新投融资模式,项目库逐步建设完善、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机构气候投融资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气候投融资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尚待完善,资金在配置和使用上的效能有待提升,相关基础数据的披露质量仍需提高。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气候投融资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形成合力,地方要因地制宜探索气候投融资实践路径,金融机构要通过工作机制、模式和产品创新,对气候投融资项目提供优质、精准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是重要资金方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相比传统的绿色环保项目和低碳减排项目等更强调适应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加快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气候投融资正在成为重要抓手。

  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预测,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中国总资金需求规模139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面对大额资金缺口,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成为关键。

  “全球气候投融资需求非常庞大,现有投融资规模很难满足需求,存在很大缺口,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健全气候投融资体系,丰富资金来源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资管研究员袁吉伟表示。

  近年来,围绕气候变化投融资,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支持政策,为气候投融资提供了线路图,包括加快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气候投融资地方实践、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标准体系等。同时,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主体,正在气候投融资的创新落地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是气候投融资的重要参与者。”恒丰银行董事长辛树人近日在第三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金融机构成为气候资金的重要供给方。金融机构不仅直接提供气候资金,还通过其独特的金融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向气候应对领域。金融机构还是气候投融资创新的重要实践者,利用自身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加快绿色信贷等产品创新,开展与政府部门、国际机构等的合作,加大气候投融资支持。此外,气候投融资成为金融机构新的业务增长点。

  试点地区探索差异化落地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作为气候投融资的先手棋,23个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地区正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形成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发展路径和模式。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处长丁辉表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逐步建设完善、规模持续扩大,气候投融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发展,为气候投融资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截至2023年底,试点地方的项目库入库项目3086个,总金额4500多亿元。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渠道正在不断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对气候友好型行动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提升。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高表示,试点地区在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显春表示,通过统筹计划和超前布局,试点地方在工作机制、标准体系、产融对接、创新示范等关键环节发力,推动实现经济、气候和社会效益多赢,为地方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地将试点工作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有效对接,推进碳市场与资本、传统金融市场有机结合;河北省保定市等地严格“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全面评估在建“两高一低”项目能效水平;辽宁省阜新市、山西省长治市等地推动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高质量推进清洁能源、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重点项目;北京市密云区、福建省三明市等地结合生态资源、林业资源探索设立碳汇专项基金,开发碳金融支持工具,实现气候投融资工具的多元化。

  北京市密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以来,密云区持续推进产融对接,建设并启动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拟入库项目155个,资金规模约249亿元;基本建成气候投融资资金体系,全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10余亿元,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如蜜蜂贷、森林保险、农业保险等在密云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浙江省丽水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试点地区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资源,共建气候投融资联合创新实验室,多方合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政保合作工作机制,实施金融机构气候投融资揭榜挂帅+晾晒比拼机制,激励、倒逼金融机构开展创新。

  多方共建应对挑战之路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气候投融资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但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相关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资金在配置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在绩效评估、风险管理方面,如何对金融机构、企业和地方的应对气候变化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等有待完善。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表示,要进一步完善气候投融资发展的体制机制、重视气候投融资绩效评估工作、充分动员民间力量与外资力量,推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气候投融资的发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马爱民建议,应建立起中央与地方、地方相关部门之间协同联动机制,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应协同一致,引导各类投资和社会资本精准配置;推动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实现碳核算碳排放信息共享;完善相关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基础数据披露质量。

  “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紧密结合地方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探索气候投融资实践路径,促进气候投融资与相关领域工作的有机衔接,加大对高质量气候友好型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李高建议。

  在李高看来,还应强化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以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为抓手,构建高效的政、企、银合作机制,挖掘和培育气候友好型项目,不断提高项目碳排放数据质量和信息披露水平,为项目融资提供征信和担保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入库项目提供高质量服务,推动气候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尽快落地。

  在辛树人看来,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碳金融和转型金融创新型业务,为低碳科技创新和企业气候友好转型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融合互动,主动对接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探索金融机制、模式和产品创新,对入库项目提供优质精准金融服务。

  专家还建议,推动建立气候投融资的专业智库和研究机构,鼓励高校建立气候投融资教学科研体系,加强气候投融资人才知识储备培养和持续创新能力。

【纠错】【责任编辑:黄海荣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