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行

唐代李白诗作
收藏
0有用+1
0
《北上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拟曹操乐府诗《苦寒行》而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安史之乱中人民背井离乡,辗转流亡的悲惨景象和愁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处于战乱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笔触细致,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绘灾民图时由环境而哭声,由哭声而身体,由身体而行动,莫不穷形尽相,格调低沉苍凉,富有感染力。
作品名称
北上行
作    者
李白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北茅键上行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料局狱。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验您己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采连⑾
汲水涧谷阻,采企煮想薪陇坂长霉旬承⑿
糊促格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纸轿姜盛道平,开颜睹天光?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北上行:乐府古题。《乐府解题》曰:“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谓之《北上行》,盖因武帝辞而拟之也。”
⑵缘:沿着。太行:山名,在今山两与河北之间。北起拒马河谷南至黄河北岸,绵延千里。
⑶瞪道:有石阶的山道。
⑷“马足”二句:语出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洁屈,车轮为之摧”句。蹶:跌倒。
⑸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市一带,为安禄山三镇节度使府所在地。
⑹朔方:地名,在今山西西北部朔县一带。
⑺毒:凝成。
⑻严风:严冬的寒风。
⑼奔鲸:奔驰的长鲸,喻指安禄山叛军。鲸,古喻不义之人。
⑽凿齿:传说中的猛兽,比喻安禄山。
⑾剧:甚。
⑿陇坂:本指陇山,此指山之陇冈坡坂。
⒀掉尾:摇尾。
⒁零露浆:树上滴下的露水。
⒂骖: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⒃王道平:谓天下太平。《尚书·洪范》:“王道平平。” [2-3]

白话译文

北上之苦,是因为上太行山之故。太行山上的履道盘曲险峻,悬岩峭壁,上凌苍天。马足为侧石所蹶,车轮为高冈所催,真是行路难啊。况且从幽州到朔方,战尘不断,峰火连天,剑戟闪耀着杀气,寒风吹裂了衣裳。安史叛军像奔鲸一样夹着黄河,像凿齿一样屯居着洛阳。前行无有归日,回首眷思故乡。在冰天雪地中挣扎,哭天悲地,痛绝肝肠。身上衣不掩体,皮肤粗如枯桑。想去汲些水来,又被洞谷所阻;想去采些柴来烧,又苦于山高路远。更何况在山中还可能遇到磨牙掉尾的老虎,时时有生命之危。山上仅有草木,打不到吃的东西,饥渴之时,唯有饮些麟水。叹此北上之苦,只有停车为之悲伤。何时才能天下太平,使人一消愁颜,重见天光啊?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初年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当时安禄山攻占洛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2-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魏武帝曹操有《苦寒行》,又名《北上篇》,概取诗首句“北上太行山”首二字“北上”名篇。李白此诗盖取曹诗之旨,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备受叛军蹂躏的苦难状况。全诗格调低沉、苍凉,极富感染力。
此诗以巧妙的设问开篇:“北上何所苦?”为找到答案,诗人以沉痛的心情审视难民们绕行的太行山:“北上缘太行”,找到这因自然环境而致的第一个原因:“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山高路陡,车马难行。随即又放眼广阔的政治背景:“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诗人找到了迫使人们迁徙的战乱这一社会问题,是为另一个原因。虽然明了“何所苦”的原因,诗人却无力为他们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笔触描绘那悲惨的情景。从“前行无归日”到“饥饮零露浆”十二句,诗人描述了“北上行”人们的惨状。接着“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诗人发出了长叹,停下马车,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这首诗笔触极为细致,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绘灾民图时由环境而哭声,由哭声而身体,由身体而行动,莫不穷形尽相,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此时诗人对月挥杯的飘逸、抽刀断水的豪迈,统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眼含泪的悲哀与深切的同情。 [3]

名家点评

元代萧士赟云:“北上行,乐府征行曲,太白此词则言从军征戎之苦。”(《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2]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李白像 [4]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