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文学创作

精神生产
收藏
0
0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是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活动[1]
中文名
文学创作
外文名
Literature
读    音
wen xue chuang zuo
形式化过程
形式化过程
目    的
创作活动规定一个方向

成因

播报
编辑

材料因

文学创作
内涵文学创作的材料因是指作家在创作之前准备的素材或材料,即创作主体杠纸良府犁所凭借的客体对象。
地位:材料因是文学创作活动的第一成因。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我只不过有一种能力和志愿,去看去听,去区分和选择,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于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巧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我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2]
源泉:文学创作材料的获得,既依赖于外部世界又依赖于外在材料通过作者头脑的内在化。因此,材料的两个源泉分别是客观源泉和主观源泉。
客观源泉:客观源泉首先是现实生活,其次是自然界还有其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整个外部世界的各个方面(社会、历史、现实、文化)等都是创造材料的客观源泉。
毛泽东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洒懂戒竭的唯一源泉。”[3]
主观源泉:作家把外部材料进行内化,供自己创作使用的过程是文学创作材料的主观源泉。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只会凭回忆写东西,从来也没有直接从外取材而写出东西来。我得让我的记忆把题材滤出来,让我的记忆里像滤器那样,只留下重要的或者典型的东西。[4]
开掘主观源泉的途径:
一愚多、作家要具备像敏感,记忆力等一些必须的心理素质
二、作家要对现实生活充满热情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才炼漏桨自己的主观心灵接纳更多的新鲜的材料,使主观源泉保持着不断喷涌的状态。
类型:外在材料和内在材料。

形式因

内整境驼涵:创作主体赋予材料以形式,是文学创作的形式因
俄国文豪高尔基说:“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声音,字句表现出来。”[5]
形式化过程:内在的形式化和外在的形式化。
内在形式化指作者脑中积蓄的材料被某个意念,意向或观念激活,材料聚拢起来,由原来无序的散乱的状态逐渐变成有序的有机整体。因为是在作者心中展开的形式化,所以称为内在形式化。
外在形式化是指内在形式化外显成为能够被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过程。

创造因

内涵:创作主体即作者在创作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
表现:
一、作者是创作活动的唯纹巴体一主创者。
创作活动的完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收集材料,到构思,再到写作,每一步的发展和最终完成都是凭着作者坚强的意志力推动的,每推进一步,都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精力,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说:“作家的行业是最孤独的行业,因为他在写作的时候,没有人能助他一臂之力,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想干什么。”[6]
二、作者能量的大小决定创作活动的成效。
作者先天和后天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作者在创作活动中能量的高低和文学作品质量的优劣。一般而言,写出一部作品并不难,难的是写出大家都公认的好作品。作家的能量直接决定着其文学成就的高低。
三、作者的创作个性决定着创作活动的个人特色。
文学创作的风格是作者独特气质的表现,缺乏创造力的作者,只能追随和模仿别人,不能创作出为人喜欢又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成为有创造力作者的条件
客观条件:社会为作者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主观方面:天赋加努力。
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天赋必不可少,但后天努力更加重要。所谓后天的努力是作者主观上有强烈的创作使命感,成就欲和自信心以及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反复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契诃夫说:“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以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等到喝时,至多只能喝两杯—这便是科学。”[7]想要在文学创作上“喝上两杯”,就必须先要有“将大海一饮而尽”的气概。只有付出巨大努力的作者,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天赋加努力,再凭借社会所提供的必要条件和机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作者就会脱颖而出。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他的不断深入和进步的创作因。

目的因

内涵: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作者想要写成的那部作品及其产生的影响。
意义:目的因是为创作活动规定一个方向,避免文学创作陷入任意状态。
种类:
1、个谅旬奔人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人目的是指对作家个人有益的目的,如自我的实现,排遣忧虑烦恼,提高精神境界,获得名声物质利益等。社会目的指对社会群体有益的目的如给读者带来愉快,帮助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
2、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内在目的指在创作活动之内实现的目的,如创作过程中作家抒发了他的情感,表达了他的思想,排遣了他的苦闷等。
外在目的是在创作之外实现的目的,如给作家带来了声望,给社会造成影响等。
3、有意识的目的和无意识目的。
有意识目的是指能够被作者察觉到和意识到的目的。无意识目的指作者意识不到或者察觉不到又确实存在的并在创作中或创作后获得实现的目的。[1]

特殊性

播报
编辑
特殊性
1、文学活动把握的对象是活的整体的人及其生活。
2、文学创作的直接目的是创造艺术形象
3、文学活动的功能是感染人教育人。
4、文学创作活动运用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进行创作。[1]
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
特点:
1、自始至终的形象运动。
处于创作状态的作家,头脑总是处在对应接不暇、千变万化的形象的分化组合中,始终都是思索着、体验着、创造着具体的感性形象。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这样描述他创作中的形象运动:“……创作仍在脑子里进行着,人物就不让我安宁,总是纠缠不休,做出各种姿态,我听得见他们谈话的片段——愿上帝宽恕,我常常感到,这都不是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在我周围的空间活动着的,我要做的只是观察和思索而已。”[8]
2、形象思维的主要运作方式是艺术想象
形象思维中的艺术想象主要是幻想和联想。联想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想起其他事物,幻想也不是完全虚幻的空想,而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包含着更多的情感和愿望因素。艺术想象中的联想和幻想是罗织在一起的,联想中有幻想,幻想中有联想。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想象,既显示了作者巨大的创造力,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情感活动的复杂交织。
形象思维进入作者的头脑当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逻辑运思过程,而是整个心灵全面激活和积极投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有认识,还有感知,想象,情感和意志。

能力

播报
编辑

来源

天赋论:
“天赋论”认为创作能力取决于作者从其血统和遗传中得到的先天禀赋。如刘勰说:“夫姜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德谟克利特说:“只有天赋很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好的事物。”[9]
教习论:
“教习论”认为创作能力是作家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创作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努力越多,获得的能力越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环境,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10]
综合论:
“综合论”认为创作能力的形成既与先天禀赋有关,也与后天的学习、训练培养有关,是两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贺拉斯说:“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11]
评价:
1、恰当地估计天赋在创作能力中先天优势的作用。
2、充分重视教育、学习、训练在创作能力中的形成作用。
3、认清天赋因素和教习因素在创作能力形成中的辩证关系
①天赋作为创作能力的先天条件是一种被动因素,教习推动着创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主动因素。钱钟书说:“诗人觅句,如释子参禅,及其有时自来,遂快而忘尽日不得之苦,知其至之忽,不知其来之渐。”[12]
②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和训练,不仅实现地推动创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甚至能促使天赋发生某些改变。
③天赋同样影响着学习训练的效果和进展的速度。

等级

能力:能够从事创作活动。
才能:可以成功地从事创作活动。
天才:可以以其鲜明的独创性自由自如地从事创作活动。

类型

一、理解力
内涵:
作家描写生活不能只描写生活的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到生活的本质中去,对生活做出某种解释和评价。作家对生活这种特殊的透视力被称为理解力。
特点:
⑴作家理解的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⑵理解力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相统一的过程。
⑶作家对其理解的内容有确定的把握,但很难用逻辑语言说清楚,只能用艺术形象表达。[1]
二、想象力
内涵:
想象力是指作家在对现实生活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创造艺术形象,赋予他们以个性和激情,虚构故事情节并将其铺展开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更有光彩和更加动人的文学世界
三、情感力
内涵:
情感力指作家把来自于生活中的情感加以艺术化,即把生活中的情感形象化,形式化,理想化,运用理智对情感进行选择,过滤,纯化加以适当节制,使情感含有更多思想内涵的过程。
煽情论:
”煽情论“认为,作家只是情感的制造者和激发者,作家只要运用某些方法和手段,把读者的情感煽动起来,使之处于兴奋不已的状态就行了,而作家本身无需真的怀有这种情感。
对“煽情论”的批判:
一个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创作当做自己最严肃、最神圣的事业,把读者看做自己最亲近的人。作家在创作中表现的是自己最实在,最真实的情感,向读者掏出的是自己心窝里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说:“被情感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13]真正的作家怀有的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感同身受的关切,他们是真实情感的传达者而不是虚假情感的制造者,那些仅靠着”煽情“的技术区创作的作家,最终会被读者抛弃。
四、直觉力
内涵:
直觉力是指一种直观的顿悟,不是简单的感觉和知觉,而是直观的认识能力,能够通过外貌直达事物的本质。
现象特征:
艺术直觉的现象特征主要体现在偶然性情绪性、超逻辑的自发性以及所显示出的巨大的创造力上。
钱钟书在谈到诗歌中的“妙悟”即艺术直觉时,曾这样说:“夫“悟”而“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12]
因此,艺术直觉虽有巨大的创造力,但在获得之前,必有一个长期积累的理性过程,在直觉的直观形式里,也必然沉淀着丰富的理性内容。
一个作家要获得活跃的,发达的直觉力,不能坐待神秘力量的启示,也不能依恃自己的天才,而是在平时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索,积累起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才能最终获得顿悟的直觉力。
五、审美力
内涵:审美力是指作家在创作中自始至终充满着的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构想和对美的建造的能力。
内容:
1、审美发现的能力。
审美发现能力是对世界审美的把握能力,综合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情感力,从平凡琐碎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美。法国艺术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14]
2、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在审美发现能力的基础之上,最终把审美意象物化为审美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能力担负着两项主要的任务,一是审美意象的创造,一是美的形式的创造。
六、造型能力
内涵:造型能力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运用记忆中的表象,情感,观念造成艺术形象的一种建立在其他所有能力之上的整合能力。
重要性:
造型能力使全部创作的材料和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作家个性心理结构最全面最充分的显示和表现,一方面充分体现着作家全部的创作天性和个性,另一方面也遵循客观的外在尺度,是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完美结合。

过程

播报
编辑
三个阶段
一、积累阶段
内涵:文学创作的积累阶段就是为创作准备原始的材料或素材,作者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源源不断地积存到头脑中。[1]
类型:
1、表象积累
2、情感积累
3、思想积累
4、直接积累
6、有意识积累
7、无意识积累
二、构思阶段
内涵:
构思是指产生在某种内心心理驱动的作用下,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出具体的,活生生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
特点
构思活动总是处于一种凝思冥想之中,需要保持“虚静”的心态和高度专注。构思有时候要经历很长时间,特别是构思鸿篇巨制。据说,歌德构思《浮士德》前后经过60年之久,罗曼罗兰对《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构思用了20年。
三、写作阶段
内涵
写作阶段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媒介把内心的形象尽量准确,鲜明,生动的描绘出来。以便让读者也能像作家那样看到和感受到这些艺术形象。
过程:
1、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他描绘的形象要再次活脱脱地,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2、作者要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这些形象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
3、写作完成后,对初稿进行必要的修改。[1]
创作中的情感运动
情感运动的三个阶段:
1、创作情感的激发。
2、情感能量的释放。
3、审美愉悦的享受。
三股情感流的交汇:
1、动力情感流
2、内容情感流
3、审美情感流
上述三种情感流在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交汇在一起。同一种情感,在未被表现出来前是动力情感,在表现之时是内容情感,在情感发挥动力作用或被表现的时候,都有可能激发审美情感。在创作活动中,这三股情感流同时存在,相互混杂,很难分清。[1]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内涵:灵感是作家大量的无意识心理突然涌入意识中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心灵状态里,会感到自己脑筋特别灵敏,思路特别清晰,精力特别充沛。
特征
1、灵感的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是灵感的显著特征之一。
2、灵感发生时常在作家苦思冥想中断的时候。
3、灵感到来时总是与高度亢奋的情绪相伴随。
来源
灵感起始于一种充盈的内心状态,这充盈的内心状态来自作家生活积累和艺术探索,灵感既不是来自神授也不是来自天才,取决于作家长期生活的积累和艰苦的艺术探索。清代文论家袁守定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正道出了灵感与作家努力的关系。
文学创作的整体特征
一、合目的和无目的
二、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三、作者创造和读者创造[1]
文学创作的经验
一、中国的境界说
内涵
境界是指文学创作中通过实境和虚境的相互融合造成的能够引发人想象和思索的某种艺术的氛围、风貌和气韵。
特征:
1、实境和虚境的融合。
2、实境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虚境包含真切而深刻的内蕴。
3、境界要能印发出读者的无穷想象和深入思索。
境界创造的两条途径:
1、写境
写境就是比较客观地描写实境,通过对实境的描写达到抒发主观情思的目的。即“因景生情”、“由景入情”、“即景会心”。如《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象征,抒发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征人无限悲苦的心情。诗句并无一处写悲苦,却处处笼罩着悲苦,这即是写境的最高境界。[1]
2、造境
造境是主观地虚构境像,即按照主观的感觉和想象创造境像。在造境中,实境直接注入了作者的情思,即“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造境的名篇。
类型:
有我之境又称“宏壮”之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表现的外露,其中的物象都拟人化了,皆着作者之色彩,易于迅速地感染和打动作者。
2、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是指情感相对冲淡隐蔽,内蕴较为丰富复杂的境界。无我之境,作者的主观情思浸润和深藏于景中,达到了“意境两忘”,“意与境混”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兴味深渺,耐得住读者的反复咀嚼和思索,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西方文学典型的创造
内涵:
“典型”在希腊文原意是指铸造用的“模子”,在文学创作中,“典型”主要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中那种达到了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
特征:
一、文学典型要求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文学描写生活现象的同时必须揭示和反映生活的本质,把生活现象和生活本质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反应生活的高度真实性,产生真正的文学典型。
二、文学典型要求现实真实和理想真实统一。
文学描写现实生活,但不能只描写现实生活,还要比现实生活本身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更加具有统一性。从现实真实上升到理想真实,才能塑造典型形象[1]
典型化:
内涵:
典型化指的是依据生活中的个别,经过艺术地选择、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个别。这个新的个别比生活中的个别更真实,更完美,也更能鲜明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和规律。
两个方面:
1、个性化
个性化指的是赋予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化不是把某类人的特征统统收罗到人物形象身上,而是挑选出最有特点,最能体现出生活本质的个性特征加以突出描绘。例如《红楼梦》中的迎春、惜春、探春,同是贵族大家庭千金小姐却各有各的个性。
2、本质化
本质化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中集中和概括,提高形象的概括性,加大形象的思想内涵,使形象更加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个性化和本质化统一于典型化中,其中个性化是基础,本质化是在个性化中进行的,并通过个性化而展开,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文学创作的文学风格
内涵:
文学风格是指从文学作品整体上,即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来的品貌。
形成基础:
1、作家学识
作家的学识表现为对事物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认识和艺术把握。我国清代文论家叶燮说:“无识则不能取舍,唯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
2、作家才情
作家的才情即作家的才能和情致,是包括作家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致的融合统一,是创造文学风格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3、作家气魄
气魄是指作家进行艺术独创的气度和胆略,是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的表层化显露,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气势。
我国古代文论有“文如其人”之说,西方文论中也有“风格即人”的论断。作家只有敢于遵从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认识,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评价,抵御非艺术、非审美因素的干扰,才能自创一家,形成风格。
4、媒介传达能力
作家的媒介传达能力是指作家对语言符号媒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通过语言形象成功传达出内蕴丰富的审美意象。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然要有极为优秀的媒介传达能力,才能把鲜活生动的审美意象寄寓在超凡颖异的语言形象中,从而形成独有的创造风格。[1]

历史类型

播报
编辑

古典主义

内涵:
古典主义古代希腊的文学创作体现出的原则方法和特征。
代表时代:
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伯里克利时代的文学创作。
代表样式:悲剧
特征:
1、审美意识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
2、艺术描绘的明晰与适度的协调。
3、形象塑造的理想化和现实感的统一。
内涵:
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在欧洲的以表现个性的人,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为目的,描写尘世快乐,人生伟大,展示人的潜能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神学家的人生观念的一种文学现象
代表作家:
意大利的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乔叟莎士比亚等。
特点:
1、模仿自然、追求真实
2、现实与理想结合

新古典主义

内涵:
新古典主义是指17、18世纪,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欧洲出现的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创作为典范,又继承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现实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宗教教义传统的一股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
法国剧作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
特征:
1、崇尚理性
2、遵从权威
3、讲求规则
4、情理和谐[1]

浪漫主义

背景: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各地兴起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进入发展新时期,浪漫主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
内涵:
浪漫主义不要求主观表现的内容符合客观生活的真实,以对自身理想,愿望的讴歌和感受,情绪的抒发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一种创作类型。
特点:
1、形象塑造的理想化
2、情节设置的意念化
3、表现手法的夸张化
代表作家:
法国的雨果,乔治·桑,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荷尔德林,海涅。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法国的拉马丁,夏多布里安,德国的施莱格尔,诺瓦利斯等。

批判现实主义

内涵: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夸张狂热的空想和呼号令人生厌,浪漫主义的想象和虚构不能满足作家的需要。人们对现实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思考,用客观的目光分析外在世界,研究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黑暗的一股文学思潮。
18世纪的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俄国讽刺文学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直接先驱。
特点:
1、客观真实
2、主观真诚
3、历史感
4、典型塑造
代表作家:
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

自然主义

内涵:
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在法国的一种创作方式,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左拉、龚古尔兄弟等。
特点:
1、标榜科学
2、排斥情感和想象
3、强调客观精神
4、排斥提炼和概括[1]
内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指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确立,具有注重社会教育传统,包涵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追求人类解放的一种创作类型和方法
特点:
1、真实地历史地描写现实。
2、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3、用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

新现实主义

内涵:
新现实主义指20世纪盛行于拉丁美洲、包括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神奇现实主义和心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类型。
代表作家:
危地马拉的安赫尔·阿里斯图里亚斯等
特点:
1、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干预、揭露和对抗现实)
2、浓重的神奇魔幻色彩

现代主义

内涵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兴起的艺术观点和方法并不完全相一致的许多流派的统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
特点:
1、反对现实主义,提倡非理性
2、关注精神生活,强调内心体验
3、表达复杂性感受、进行实验性创作[1]

后现代主义

背景:
后现代主义文学类型是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科技和信息的极度发达,文化的大众化和商品化带来的是文化主体的消失。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纯文学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主体尴尬地处于缄默无言的“耗尽”式的痛苦状态。
内涵:
后现代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在欧美,并在20世纪70年代进一步兴盛的一种文学现象。后现代主义包含许多流派:荒诞派戏剧、法国新小说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等。
特点
1、平面
平面即无深度,作品审美意义消失,排斥思想,趋向于单纯的表述,趋向于写作行为的不断延续。
2、无言
无言即无法说出主体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看来,不是人控制和使用语言,而是人为语言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
3、断裂
断裂即历史感消失,在后现代主义里,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与其他时期相联系,只是不断变换的当下经验。
4、混乱
混乱即不确定。不确定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代表了对一切秩序和结构的消解,对世界整体性的否定和怀疑。这种无秩序,混乱的不确定状态,使作家成为一个只知写作,却不知自己在写什么的文字机器。

平台

播报
编辑
腾讯读书新浪读书凤凰读书铁血读书纵横中文 创世文学17K网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