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玄钺

[xuán yuè]
春秋晚期兵器
铁钺。即“铁斧”。玄者黑也,黑色正是铁的本色。《史记·周纪》:“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悬其头小白之旗。”裴骃《集解》:“宋均曰:‘玄钺用铁,不磨砺。’”晋崔豹《古今注·舆服》:“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
中文名
玄钺
所属年代
春秋晚期
出土地点
甘肃、湖南、江苏等
用    途
兵器

记载

播报
编辑
铁碑射殃章棵拜慨凳刃武器朵慨祝敬背壳局艰嚷捉与“天降之火”
《逸周书·克殷解》记载,武王灭商后,曾以“玄钺”杀戮纣王嬖妾的拜说尸体。“玄钺”估计是陨铁铸刃的铜斧。人们曾在西亚古苏美尔人所建的古乌尔城的古墓中,发现一把由陨铁制成的小斧。在古苏美尔语中,铁叫做“安巴尔Al-Anbar”,意思是“天降之火”,所谓天降之火就是陨石。埃及古人则干脆把铁叫做“天石”。可见人们最早认识铁是从陨石开始的。天降的陨石,数量很少,因此用陨铁制作的器具当然是很珍贵的,同时还带仔旬举有神秘的色彩。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最早的陨铁器是在尼罗河流域的格泽(Gerzeh)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乌尔(Ur)出土于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铁珠和匕首。
目前中国最早的陨铁文物是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公元前13世纪中期)遗址中发现的铁刃青铜钺。这件古兵器,经全面的科学考查,确定刃部是陨铁加热锻造成的。它表明我国商代人们已掌握一定水平的锻造技术和对铁的认识,熟悉铁加工性能,并认识铁与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但那时人们还不会利用铁矿石炼铁,而铁陨石又很少,所以当时的铁制品是十分珍贵的物品。
从目前考古发掘所得实物资料看,最早的铁器出自甘肃、湖南、江苏等地,年代为春秋晚期。湖南长沙出有钢剑。江苏六合程桥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铁条和铁块,经检验,铁条由块炼铁锻打成形,铁块是白口铁铸成的。这说明熟铁和生铁在我国大体上出现于同一历史时期。欧洲在公元十四世纪才使用生铁,在这以前,冶铁业主要地以块炼铁为原料,钢是由块炼铁渗碳获得的。而我国冶铁技术则从一开始就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生铁的早期出现与广泛应用,是我国冶铁术的重大成就,影响极为深远。

宗教

播报
编辑

历史

最初的斧是手斧。开始的手斧是卵石,然后是略经修琢的石片(约公元前50万年),再后就是旧石器时期晚期(约公元前25万年)制工较精的燧石斧,制作方法是用石头敲打燧石,以造成锋利的刃口。人类这方面的进步,可以通过利基夫妇在坦桑尼亚的奥尔杜韦峡谷的发现进行探索——他们在那里发现了175万年以前的石器。
近东我们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铜铸的斧子。为了使斧子更快,铸出后再进行反复锻打。浇铸上的一大改进是引进辅助型芯,使铸出的斧头有插斧柄的插口,这样就不至像以前那样用皮带把斧头捆在斧柄上了。
尽管近东到处都发现了斧,但看来人们并不喜欢拿它们当武器使用:苏美尔人、波斯人和亚述人都用矛和弓作武器,而希腊人和罗马人则选择了剑和矛但双斧这种华贵武器却常常用于宗教仪式;它是米诺斯人的宗教象征。据说迷宫一词,就是从双斧演化来的。
人们还发现了用薄金属板制作的双斧。在特兰西瓦尼亚东部的图塔兰已发现了有插孔的黄金斧(约公元前1800~1450年)。虽然米塞纳肯斯曾执斧参战,米诺斯人也曾用斧作武器,但黄金是不适于制作武器的,何况上面又饰有花纹,因此这种斧不是用来打仗的斧。在克里特岛的马利亚宫中已发现了一柄豹头权杖和一柄灰片岩的战斧。
十八般兵器里斧与钺是罕见的兵器。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名为钺,也叫大斧,长达2.66米。《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但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钺还是有所区别的,凡在斧背上有钩或斧上有枪刺者,即为钺。

水浒

若由旋风抡双斧人间曲直鬼画符宋江喝道:‘黑厮又做什么’?水浒传人物天杀星李逵,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座次12,天罡星。因此,玄钺应该是指双斧,或阴阳斧。所谓“三代通用之以断斩”。武王以黄钺断纣头,故王者为戒。太公以玄钺斩妲己,故妇人以为戒。《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钺,三代通制,用之以断斩,今以金斧黄钺为乘舆之饰。”
现代斧作为武术的器械之一,由于演练起来比较笨重,有的套路已经失传了,故而使用斧者已不多见。练习斧时,要求吞吐起落,粗犷豪爽的风格,舞动起来,姿态优美,是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武术器械。

板斧

短斧的一种。斧头刃阔五寸,双面开刃,颈长八寸,尾厚刃薄。柄长三尺,可作兵器之用。一般为双斧并用,少单用者。力大者方可使用。

双板斧

属双短兵器。斧头呈扇形,柄长二尺五寸至三尺。用时左右手各持一斧。其用法有抡、劈、砍、扎、由、云、撩、挂、削、扫等。罗马也有双斧圆盾
《管子·禁藏》:“刑赏不当,断斩虽多,其暴不禁”,《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之类,赭衣满道,何其酷烈难堪。玄钺罗门,未免摧戕太甚(孟浩然《兴雅志》),而所谓断斩、斩杀,却是用“安巴尔Al-Anbar”,“天降之火”铸造的,天意使然?

双斧伐孤树

播报
编辑
《元史・阿沙不花传》:“而惟曲蘖是耽,妃姬是好,是犹双斧伐孤树,未有不颠仆者。指嗜酒好色,摧残身体。

两头蛇

播报
编辑
贾谊《新书.春秋》载春秋楚相孙叔敖幼时遇两头蛇恐他人又见埋之惧谓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汉刘向《新序·杂事一》亦记此事。后因以"楚相断蛇"喻人做好事必将得好报。

巴人以比翼鸟

播报
编辑
《周书王会》云:“巴人以比翼鸟。”孔晁注云:“巴人,在南者;比翼鸟,不比不飞,其名曰鹣鹣”。鹣鹣即蛮蛮。《琅嬛记》卷上引《博物志馀》云:“南方有比翼凤,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则传说之演变,愈趋而愈繁矣。大荒西经云:「有比翼鸟。」即此。
二千多年前的巴人工匠已具备了非常精湛的冶炼制作技能,同当时的中原和秦楚等大国相比毫不逊色。而巴人在兵器制作的种类上更为丰富,在纹饰上更为精致。
专家介绍,巴人战国时期主要使用戈、矛、剑和钺四种武器。巴人剑短小精悍,用于远距离投掷攻击或是近距离格斗,身上的虎纹斑则是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独有的制作工艺;古代巴人的青铜剑是双刃的,锋利无比。巴人矛则是用于远距离攻击。巴人矛也不逊色,不仅保存比较完整,且形质特别,拥有巴人所独有的弓耳环。
二千多年前的巴人兵器已显露出相当系统的制作工序和精确的科技含量。青剑中各种金属的比例含量的精确度即使用今天的现代设备检测也出入不大。兵器中青铜的含量偏重,保持了兵器的坚硬和锋利。春秋战国时期,一代一代的巴人工匠凭着自己的经验制作兵器。他们没有任何用于参照,检验的设备,整个制作过程和金属调配过程都靠手工完成。
巴人的盾牌, 多用坚木制成, 这种木料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韧性, 巴人将藤条用烟火烤, 使之结实, 再将其编制成藤甲, 巴人选择轻便的皮革和藤条制成甲胄, 使他们能灵敏的活动在山谷地带。 敌方的刀剑砍刺在上面, 通常难于拔出, 其结果可想而知。
藤甲一道消失的,是历史上武威赫赫的巴人。

星陨至地、则石也

播报
编辑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厂AN)也”的解释。到了北宋,沈括更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里就写着:“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经注意到陨石的成分了。
在欧洲直到1803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留部分。
现在一致是公认铁是战国时期应用到战争的,所以商代不会有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难说。第一,在很多古籍上记载了铁,如传说中大禹所著的《山海经》。但吊诡的是,《山海经》被定性为战国人所著就是因为上面提到了铁。或者换句话说,铁在上面的记述非但不能成为证明中国人就早就使用了铁的依据,反而被用来证明《山海经》是部伪书。
然而,在另一部古书《尚书》上一篇《禹贡》,记载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并进行了资源调查,里面不但提到了铁,还提到了钢。于是《尚书》也成了伪书。不久,在出土的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上发现了《禹贡》中的句子,于是专家学者人不好动〈尚书〉了。只能来个“存疑。”而考古队还真不给他们面子,老早就在商代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些用铁制成锋刃的斧子。专家的解释是:陨铁。
老百姓是信专家的,陨铁就陨铁嘛。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陨铁的使用也是要经过冶炼的。一块陨石可能含铁量高,但如果不经过冶炼,石头还是石头,不能变成铁。另外,能将它用在锋刃上说明,古人对铁已经相当熟悉。关于上古时用铁的传说就更多了,据说神器九鼎就是铜铁合金的。蚩尤也是吃的铜铁砂石。
不过也有富有想象力的专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铁,左金右失,其实不是简写,是铁的本字,而繁写的“铁”反而是异体字,这意义就是失落的金属。另外,上古有人称“铁”为恶金,铜为“美金”。从这些对铁的忌讳来看,他猜测,中国上古有个时期是禁止用铁的,就象现在禁核武器一样。要不然,无从解释战国时期对铁的了解与应用程度的猛然增长。不过尚没有证据。
俗话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如果连在神话中也不敢大胆假设的话,我们也太怯懦了。

轩辕、天外陨铁和震天斧

播报
编辑

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罢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集解》引服虔曰:“阪泉,地名。”又引皇甫谧曰:“在上谷。”或即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从而成为华夏族祖先的正统。
号令征伐是公共权力形成的典型表现形式。《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里很明显,黄帝轩辕氏对不顺从者,“征之”,“去之”,使“诸侯咸来宾从”,这种号令征伐,使诸侯“宾从”,实际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拥有这种公共权力,黄帝才能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然后消灭了敌对势力,使自己的权力得以巩固。
《三国传奇》有神兵,号曰“震天”,乃战将八阶五品顶峰兵器之属也。传闻,此斧色若芒刺形似电舞,挥而有若风雨之意,圻砍可闻奔雷之声。有人赞之曰“雷神”,认为它本就该是天兵下凡,这种扫荡战场无与伦比的雷音与杀气,绝对不是凡人所能抵御。 “震天”之名,先取其意。易经八卦中,震属东方,为雷、为龙、为足。卦传提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可见“震”之受崇。“震天”之释,当为“天雷”,取龙威行兴雷布电之力,威猛之象。以“震天”喻“雷神”,后世也是如此,有生铁灌以火药所造成的抛物炸弹威力极强,其名即“震天雷”。

源头

既震天斧威名若斯,少不得就得考究它的源头。威名下多神怪之事,传说虽多驳杂,还是能从经典中寻到踪迹的。《史记》载:“轩辕十七星,七星在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重修纬书集成》曰:“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这雷神震天,当然和黄帝始祖有点关联。中国古代曾有载的雷神精怪,尚有其二。一曰“雷神”,《山海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二曰夔,主在东海流波山上,似无角之牛,苍灰色,独角,纵横海里,每进出皆风雨大作吼声如雷。恰逢黄帝蚩尤战,为蚩尤麾下各路精怪所迷,黄帝遂抽雷神骨为槌,剥夔皮作鼓,士气大振终败蚩尤。雷神与夔为天地之精,骨、皮凡物尚能如此神效,其神力本源难道反而不如?这就该是震天斧的由来之处了。
所谓震天斧,就是取雷神与夔精魄,并炼天外陨铁铸造而成。天火灼淬,再加上雷属神力,这震天斧实在是不成神器也难喽!
神器大作,必有不凡之人相匹配。非战将职业就别想了,震天斧威猛,绝对不是纤弱之体所能驾驭。就算是战将,修为不够的也别想让它认你为主。况且,就算修为够资格,天命之属也不是凡人皆有幸获取。若想要获得一柄“震天”,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挑战四方神灵精怪,或许上天垂幸就在这一瞬间。
嘿,还有个秘密告诉你哦,当年张飞一声吼断长坂桥,传说更有神人传以“掌心雷”绝技,这技能其实就是震天斧所蕴,厉害吧!希望象张飞一样威风无敌“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么?那就尽全力把震天斧收入囊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