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m.sm.cn提供.
塞上曲-古诗文 
塞上曲 
  • 塞上曲》全文赏析
    5 页
    219.8K
    130
  • 塞上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12 页
    19.1K
    22
  • 塞上曲王昌龄的赏析
    3 页
    13.3K
    25
  • 塞上曲,古塞上曲贯休,古塞上曲的意思,古塞上曲赏析 -诗词
    1 页
    11K
    45
塞上曲的用户还喜欢看
  • 相似小说

  • 同作者

  • 热搜榜

为您推荐中...
查看更多

评分:7分

简介:她是他买回家的小媳妇。新婚燕尔,良辰美景。小姑们懂事可爱,夫君体贴温柔,她想着给他生好多孩子。她是他从军俘中挑出来伺候的女人。她想要保护的人太多,软肋被男人紧紧握着,只能一次次服从用身体作为交换条件。

简介
她是他买回家的小媳妇。新婚燕尔,良辰美景。小姑们懂事可爱,夫君体贴温柔,她想着给他生好多孩子。她是他从军俘中挑出来伺候的女人。她想要保护的人太多,软肋被男人紧紧握着,只能一次次服从用身体作为交换条件。
塞上曲二首其二感想-夸克文档

1. 好男儿志在四方。应该说每个男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有一个军旅梦,很多人都很向往军旅生活,也有很多人积极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军人行列,这无疑令人艳羡、无限荣光的高尚行为。“家国情怀”是中国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千年来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诸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每每读来,都让人心潮澎湃、血脉喷张。唐朝的边塞诗不仅向人们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边塞风情,而且更在精神层面向人们展示了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

2. 戴叔伦的诗被后世评价曰“其骨稍软”、“雄浑不足”,但其实他的诗大多是以淡泊生活为题材,自然不是雄浑之作。而这首《塞上曲》则是他少有的边塞诗之作,雄浑之中自由一派决绝之志,可谓有力反击了“其骨稍软”的评价。诗中前两句赞扬边塞军防的威武:我“汉家”的军旗漫山遍野在边塞飘扬,若有胡人入侵定教他有来无回。两句平平无奇,唯气势颇壮。而后两句则极为出彩: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道出了以身报国之志,此志有多强烈到不愿“生还玉门关”。此处化用了汉代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年思归上书道:但愿生入玉门关。而诗人却比班超更深一层,报国之志,有死无生,以必死的的信念击杀敌军,为国守土。要么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要么一生守在边疆,报国至死,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慷慨壮志。

3. 在古中国的北方生活着一批游牧民族,他们不事生产,逐水草而居。自秦汉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屡屡犯边,骚扰民众,在历史上就曾有过如“五胡乱华”的历史记录,故而在古代,胡人往往是各个朝代的防备对象。唐人戴叔伦就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出了诗人愿以身报国壮志豪情。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此诗浅显直白,前两句写出重兵接敌,御敌于外,不放过敌人的一兵一卒;后两句则表达出诗人愿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以必死之心战胜胡人、靖边安民的信念。

4. 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中的诗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爱国之切、义无反顾的情感。而这句诗中还包含着一个典故,便是“生入玉门关”。这本是东汉定远侯班超的句子,原句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驻守西域三十一年,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当年一同出使西域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而他七十一岁时回到洛阳,不到两个月便因病逝世。所以说,在我看来,尽管戴叔伦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感的确是好的,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何须生入玉门关”这句话放在班超身上,难免显得不近人情了一些。正所谓:“狐死首丘,代马依风。”狐狸死的时候,头总是朝着它出生的土丘,代地的马匹总是依恋着北风。而人又怎会不渴望“魂归故土”呢?

夸克文档28阅读
下一页 网络不给力?刷新试试